站內搜索

前端編輯

管理員身份可於登入後,進行網站的前端管理。

計畫摘要表

姓名:劉千嘉

單位: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

計畫題目:台灣原住民族族群邊界的移轉:族群通婚與社會邊界(MOST 104-2410-H-037 -009 -MY2

關鍵字:原住民族、族群通婚、社會邊界、人口普查

計畫摘要:

族群關係、資源分配與族群不平等及公平正義等議題,向來為社會科學界所關注。族群通婚意味著兩個族群在社會面向上相當程度的融洽,在結構與態度面的融合,並展現了兩個族群最大程度的社會接受與最小的社會距離,是故,族群通婚的傾向乃審度該社會族群關係的最佳風向球。原住民族於1970年代大舉離鄉,有別於過去四百年來的封閉生活空間,與大社會及漢人的接觸日深。本計畫自族群通婚的面向,運用2000201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資料,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原住民族樣本之配對,探討近代原漢社會邊界的變化。期望藉由不同年度的普查資料,揭露社會變遷脈絡下的世代差異,以回答族群通婚的基本提問:原漢通婚是在何種社會脈絡下生成,反應了台灣族群關係的何種蘊含,以釐清臺灣原漢通婚的歷史脈絡與動態的變化模式,並自族群婚配模式的變遷揭露台灣族群界線的移轉,最終目的在於建構台灣族群通婚的理論命題與分析架構,從而回歸族群研究的脈絡,能對個人、族群與國家間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最近五年出版

期刊論文

1.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7,〈地區婚姻市場內的擠壓:論原漢通婚對原住民族男性單身率之影響〉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。61: 95-134

2. 劉千嘉,2016,〈遷徙與區域醫療資源對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之影響〉,《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》 20(1): 129-162

3. 劉千嘉,2015,〈移徙與流動:都市原住民的代間流動現象〉,《高醫通識教育學報》10: 93-162

4.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4,〈原漢通婚家庭子女的族群認同與身分從屬〉,《臺灣社會學刊》 。( TSSCI )

5. 許華孚、孔健中、劉千嘉、劉育偉,2014,〈從底層階級到危險他者的「遊民」〉,《犯罪學期刊》 17 (1): 1-39

6. 劉千嘉,2013,〈北部地區都市原住民的移徙與轉進〉,《地理學報》 69: 1-22( TSSCI )

7.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2/4,〈2000年普查資料在臺灣原漢通婚研究之潛力與應用〉,《調查研究》27: 7-51

會議論文

1.   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7,〈原母漢父家庭中雙裔子女族群身份從屬行為研究〉,發表於2017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社會學門成果發表會「社流感:集體行動新視野」學術研討會。台北:輔仁大學。2017.11.25~2017.11.26

2.    劉千嘉2017,〈原漢的空間重組與族群接觸:談臺灣原住民族的移徙與婚配現象〉,發表於2017年兩岸社會議題研究工作坊 「轉型社會中的移民與社區」。福州:福州大學。2017.08.24~2017.08.28

3.    劉千嘉2017,〈高齡租屋族與「蝸居老人」:人口、家庭與空間屬性的探索〉,發表於2017年台灣人口學會暨人力資源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。臺北:臺灣大學。2017.04.14~2017.04.15

4.    劉千嘉、邱大昕,2017,〈身心障礙者婚姻配對模式:障別、性別大不同〉,發表於2017年台灣人口學會暨人力資源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。臺北:臺灣大學。2017.04.14~2017.04.15

5.    劉千嘉2016,〈誰來照顧父母?從性別觀點檢視親子同住家戶中的照顧形式〉,發表於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、區域科學學會、地區發展學會、住宅學會、中華城市管理學會2016聯合年會暨論文研討會。臺北:政治大學。2016.12.17

6.   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6,〈臺灣原住民族與漢族群的社會距離:族群通婚的變遷分析〉,發表於2016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社會學門成果發表會「社會學祕境探索」學術研討會。花蓮:東華大學。2016.11.25~2016.11.26

7.    劉千嘉2016,〈終生遷徙之原鄉何處:普查與戶政資料中的原住民移徙圖像〉,發表於「資料科學、開放資料、跨領域研究:建構和運用都市原住民生活發展基礎資料庫研討會」。臺北:中央研究院。2016.11.17

8.    劉千嘉2016,〈個人與家戶研究取向下的獨居老人差異:從形式到實質的觀察〉,發表於2016年台灣人口學會暨人口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。高雄:中山大學。2016.04.12~2016.04.30

9.    劉千嘉2016,〈老年家庭的高齡照護者與被照顧者:2010年普查資料的應用〉,發表於第六屆「醫學與社會」理論暨實務研討會。台中:中山醫學大學。2016.03.12

10. 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5,〈族群邊界與族群親近性之變遷:世代、代間傳承與族群性〉,發表於2015年社會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。高雄:中山大學。2015.11.20~2015.11.21

11.  劉千嘉2015,〈先來與後到:台灣原住民族男性與新移民女性的婚姻特性分析〉,發表於2015年台灣女性學學會年度研討會。彰化:彰化師範大學。2015.09.19

12.  劉千嘉2015,〈解析台灣獨居老人多元樣貌:2000年普查資料的應用〉,發表於2015年「台灣的人口危機、青年機會與老人福祉」台灣人口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。台北:臺灣大學。2015.04.25~2015.04.26

13. 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4,〈原漢通婚對原住民擇偶行為之影響:區域婚姻市場內的競爭與擠壓〉,發表於201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社會學門成果發表會。新竹:清華大學。2014.12.06~2014.12.07

14.  林季平、李明政、劉千嘉2014,〈台灣原住民族移居都市所生問題〉,發表於「2014臺灣原住民族暨大陸少數民族發展研討會」。花蓮:東華大學。2014.08.13~2014.08.14

15.  Liu, Chien-chia, and Ying-Hwa, Chang, 2014. “The Marriage Squeeze for Aboriginal Men in Taiwan: The Impact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 Chinese People.” Paper will present in the 2014 Seminar of the ISA RC06 on Facing an Unequal World: Challenges for Global Sociology, Japan: Yokohama. ( 2014.07.13~2014.07.19). (Paper accepted)

16.  劉千嘉,2013,〈 臺灣都市原住民的代間流動:論遷徙對流動的效用〉,發表於「新聲跨域: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論文發表會。臺北:臺灣大學,2013.05.13~2013.05.14

17.  Liu, Chien-chia, and Ying-Hwa, Chang, 2013. “Ethnic intermarriage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Han Chinese People in Taiwan: The Changing pattern among cohorts.”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013 Seminar of the ISA RC06 on Family Research Demograph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Global Families, Taipei: Academia Sinica.( 2013.03.28~2013.03.30).

18.  劉千嘉、章英華,2012,〈原漢雙裔子代從母親族群認定:從通婚夫妻的權力位階談起〉,發表於「社會創新:後全球化之路」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。臺中:東海大學,2012.11.24~2012.11.25

19.  劉千嘉,2012,〈遷徙、健康與區域醫療資源之關聯:論遷徙對臺灣原住民健康之影響〉,發表於「社會變遷與健康發展」學術研討會。臺北:臺灣大學,2012.09.07

20.  劉千嘉、鍾明光,2012,〈少子化時代多胞胎家戶社會經濟區位分析:以新竹縣市為例〉,發表於2012年「當前臺灣人口議題」臺灣人口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。臺北:政治大學,2012.04.27~2012.04.28

其他

1.劉千嘉,2016,〈性別鑲嵌的教學與研究分享〉,《台灣社會學會通訊》86: 43-45

2.劉千嘉,2016,〈何以原住民平均餘命較短?淺談族群健康不平等的因素〉,《高醫醫訊》36(6): 8

3.Kao-Lee Liaw, Ji-Ping Lin and Chien-Chia Liu, 2015, Uneven Performance of Taiwan-born Wage Earners in the

   American and Canadian Job Market: Important Role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ntry Age, QSEP Research Report

   No. 458, Research Institute for Quantitative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.

4.林季平、蔡青龍、劉千嘉2012,〈2011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者來訪紀實〉,《人口學刊》 43: 175-178

    (TSSCI )

Built with from JoomlaShine